表達的思維過程是理解的思維過程的有機持續(xù)。表達中的形象思維是從形象感受到形象的語言描述:鮮明的形象→抽象概括→語言描述的顯象結構。
譯者在理解中首先感受到了形象信息,然后進行信息解碼,將原形象信息映到形象載體上(現實的與幻象的,實體的與虛設的),在信息與載體之間建立對應關系,此時譯者已基本把握形象,表達從此開始。
(1)形象信息的換碼。將解碼后得到的原文形象載體通過思維信道(譯者大腦)再現為譯語中的形象信息,其中形象相同、相似或相異。如:
兩岸是黃土和青草,再過去是兩條的青痕,再過去是地平線上的幾座小島山,海水滿盈盈的照在夕陽之下,浪濤如頑皮的小童似的跳躍不定。(鄭振鐸《離別》)
The hanks with their yellowish soil and green grass receded into two greenish strips until they became some mere islets on the horizon. The waters of the sea glistened under the setting sun and kept leaping like romping urchins.(張培基譯)
原文中的“黃土、青草、青痕、小島山、小童、跳躍”等均換成了相應的形象,而“再過去是兩條的青痕”這一事實陳述變成譯文中的動作描述receded into two greenish strips了。“浪濤如頑皮的小童似的跳躍不定。”變成了The waters of the sea…kept leaping like romping urchins.改變了形象,是海水在跳躍。其實質相同,但形象各異。
(2)形象信息的編碼。在換碼過程中形象是鮮明的、可感的、具體的,但在編碼的階段已趨向于使用語言思維了,即開始使用譯語對形象進行抽象化概括了。如KoNaHna不大可能仍是譯者的記憶想象中的某種具體的指令,而是向普遍表象轉化,變?yōu)楦拍?。譯者在照顧原語表達習慣和遵守譯語表達規(guī)范的協調下進行語言代碼的編排,形象信息尚處于半思維半語言的狀態(tài)。
(3)形象語言描述的顯象結構。這是表達的最后階段,它將尚處于語言狀態(tài)的形象信息全部外化為語言形式。常用的外化手法有:
以形象譯形象,原文給了什么形象,譯者理解了就譯成什么形象,在翻譯中占主導地位。如:
But the commonplace of yesterday becomes the poetry of today, such a glamour does the magician Time cast over things, and the old life hecomes ever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as it slips away from us, and we watch it disappear with regretful and kindly eyes. (H. Allingham & S. Dick, On Cottages in General)
昔日平凡的事物成為今日詩歌的主題。時間這位魔術師給歷史賦予這樣的魅力:在它悄悄逝去時,反倒更加迷人。我們只能不無遺憾地、友好地目送著它從視野中消逝。(陳宏薇譯)
原文中的形象譯者基本反映出來了,只是things:和the old life的處理值得商榷。譯者說thing一詞使用范圍極廣,可指任何東西,此句表面上指的是上文的oldcottage,實際上指代歷史。此話不假。不過,我們認為還是還原為具體的形象為好,也便于后面的the old life(在譯文中譯者也處理成了“歷史”)相照應,兩個具象的抽象,使原文形象失真。試改譯為:
昔日平凡的事物,今日賦有了詩意。時間這位魔術師給古老的農舍非凡的魅力:古老的生活悄悄遠離我們時,顯得更加誘人。我們只能與它惜別,友好地目送它遠去。
天津翻譯公司